公元30年左右,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略讓元老院提議把基督教也納入萬神殿,因為能否被請進萬神殿是一種對神的身份的認可,意味著這一宗教是合法宗教。
公元30年左右,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略讓元老院提議把基督教也納入萬神殿,因為能否被請進萬神殿是一種對神的身份的認可,意味著這一宗教是合法宗教。
“萬神”,顧名思義是所有神之住處,安放著所有羅馬人信仰的神。
羅馬人一直以“寬容”著稱,常常以萬神殿來證明自己的慷慨精神。
他們每征服一塊領土,都把當地人民的神請回來作為自己的神進行供奉。
不過,提比略的提議很快遭到了拒絕。
理由是萬神殿是所有神聚居的地方,只信仰一個神的宗教與這里格格不入。
對于那時候的羅馬人來說,基督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團體。
保羅和彼得建立的這個小的群體,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他們從來不參與公共活動和羅馬的祭祀儀式,只在偏僻的地方進行自己的宗教活動。
但是,這種神秘性加上基督教的圣餐儀式,因此有傳言稱,基督教徒殺害幼童,喝他們的血,吃他們的肉,并且聚眾通奸亂倫。
甚至有異教徒指出,自從基督教出現以后,眾神就不再守護人類。
整個世界充滿瘟疫、戰爭、饑荒、干旱、冰雹、蝗蟲等災難,同時又面臨蠻族攻擊。
而讓羅馬官員更加不安的是另外兩個因素:一者,基督教建立在仁愛的基礎之上,他們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但當時處于奴隸制社會的羅馬帝國遍地是被視為“物”的奴隸。
基督教徒在窮人中宣揚“上帝救世”的福音,嚴重地動搖了下層民眾對貴族統治的順從之心。
二者,對于一個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帝國來說,宣揚“博愛”的基督教完全有可能從根本上腐蝕掉戰士們的英勇斗志。
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基督教只有一個神,他們不可能接受羅馬的眾多神靈,也不可能崇拜自己的皇帝。
猶太行省的執政官彼拉多在耶路撒冷猶太祭司的強大壓力下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彼拉多在寫給提比略的信件中提到,他判處了耶穌死刑,因為他是一個新的神,而且還說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并且提到了新的宗教基督教。
不過,這并未能影響沒有合法身份的基督教在羅馬的傳播。相反,在耶穌去世之后,更多的人加入了這個團體。
公元64年,羅馬城的一場大火燒了6天7夜,羅馬14個城區有10個城區被燒為灰爆。
當時流行的傳言是皇帝尼祿下令燒羅馬,以便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建立一座新城,隨后他確實在這片燒焦的土地上建設了“黃金屋”(Domus Aurea)和花園。
狡詐的尼祿為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而嫁禍給基督教徒,因為在沒有被大火燒毀的城區中有兩個城區住著很多基督徒。
尼祿宣稱基督教徒因為不滿于自己的神未能安放在萬神殿而報復放火,從而開始了對基督教的迫害。
基督教徒被控告縱火,那些公開表達過自己信仰的人都被抓捕和審查。
實際上,早在公元前449年頒布的《十二表法》和公元前81年的《科爾內利法》中就規定了,縱火要被處以死刑。非基督教徒會被處以砍頭,而基督教徒則要被火燒、釘十字架或者是與牲畜決斗。
羅馬政府對待基督教徒的態度,由先前的冷漠逐漸轉化為仇恨。
基督教徒像耗子一樣被關進監牢,接受殘酷的刑訊逼供。
基督教徒被大規模的殘害,刑罰慘不忍睹,冤屈前所未聞。
當時出現了一種斗獸場的刑罰,那就是逼迫基督教徒穿上獸皮,把他們趕入斗獸場與一群野獸進行搏斗,結果自然是被活生生地撕咬而死,又或是被火燒死。
傳說尼祿讓人把基督教徒綁在用干草制作的十字架上,制成火把,排列在自己坐落在梵蒂岡山上的花園中,然后在入夜時燃燒,從而為自己的花園照明。
基督教的十二門徒在此期間紛紛殉道而死。
在長達3個世紀的時間里,基督教徒受到了各種迫害。當時羅馬的法律“禁止秘密集會結社”,以此為依據阻止基督教教徒結社。
圖拉真皇帝時期,凡是接到舉報某人是基督教徒,便會要求嫌疑人向皇帝滴血獻祭,以示清白。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圖拉真皇帝派小普林尼治理比提尼亞,小普林尼在處理基督教徒的問題上比較謹慎。
他寫信給圖拉真說:“尊敬的皇帝,遵循慣例,我每遇疑難必請您求教……
我以前從未審理過有關基督徒的案件,故不清楚如何定他們的罪,也不知如何懲處他們對于被控告為基督教徒者,我現在的措施是這樣的:
任何被揭發為基督徒的,我便質詢他們是否為基督教徒,若他們供認不諱,我便以刑法恐嚇他們,然后再次審問。假若他們冥頑不化堅持稱自己是基督徒我便下令將他們處以死刑。”
圖拉真則回復小普林尼說:“你處理揭發基督徒案件的做法非常正確。如果被證明有罪,確當懲處;對于那些否認自己是基督徒的,如能證實,悔過之后應當寬恕”。
這道諭旨使得對基督徒的迫害普遍化、系統化。
因為當時的羅馬將崇拜皇帝視為維系國家統一、考驗人民是否忠誠的一種手段。
若拒絕在皇帝像前焚香,就可以判定他們對皇帝不忠和煽動叛亂。
因此,基督教徒的身份就是一種犯罪,這種迫害在戴克里先時期達到極致。
這位帝國歷史上第一位佩戴皇冠的帝王借助諸神的力量一手創造了專制的君主政體,幾乎推段了帝國上下所有基督教會的建筑和《圣經》,并且勒令所有的基督教徒向異教諸神獻祭。
對基督教徒的迫害,甚至被定義為“以基督教的名義發起的戰爭”。
在三個世紀的時間里,慘遭迫害的基督教徒寧可殉教,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信仰。
基督教不僅沒有被鎮壓下去,反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而使羅馬成為了基督教的中心。
公元1世紀末的時候,已經有許多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貴開始對基督教的學說產生興趣。
同時,也有許多不愿向古老的羅馬神祇獻祭以示效忠帝國的人被處死。
在過去三個世紀的統治中,人們看到的只是日趨墮落的羅馬。
年富力強的青年很難在軍隊或者政府獲得機會,嚴重的社會動蕩、生活的殘酷不公、內心的痛苦無助,為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恐慌。
相反,基督教的教區為他們提供了精神的庇護所。
基督教教義所宣揚的“地上的時間很短,如果你表現得好,你死后會去天堂”,讓眾多不幸的平民看到了希望。
在分崩離析的社會中,貴族和平民都在同樣渴望得到救贖。
當羅馬皇帝搬離臺伯河畔的時候,教會的主教大人們已經成為社會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4世紀初的羅馬,雖然已不再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羅馬的主教們卻使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精神領袖。
作為帝國之中僅存的一支組織完善的社會力量,帝國皇帝也需要他們的支持才能在意大利半島維持他們表面上的威望。
公元311年,加勒里烏頒布的《加勒里烏敕令》(Editto Galerio),開始改變基督教徒的命運。
他在一場疾病之后宣布寬恕基督教徒,允許他們再次成為基督徒,允許他們再次在他們的聚會場所聚會,只要他們不妨礙公共秩序。
不過,真正改變基督教命運的是君士坦丁大帝。
傳說是一場著名的戰役——米爾維安戰役——改變了他的信仰。
公元3世紀初,君士坦丁意識到羅馬帝國的帝都受到了暴君馬克森提烏斯的奴役和壓迫,于是他準備推翻暴君的統治。
不過,他需要有一神來幫助他。因為他認為只有從神的幫助中獲得的力量才是不可抗拒和所向無敵的。
在深思熟慮之后,他選擇了上帝。
按照尤西比烏斯的記載:
大約在正午時分的時候,日頭即將由東邊轉向西邊,他說他親眼看到,在天空中,有一個十字架形狀的飾物從亮光中生成,飾物上顯示“憑此克敵”的警示。
他以及他的士兵都感到非常驚訝他們一起見證了這個奇跡。不過他當時并沒有弄懂這向話的意思。
直到他當晚睡著以后,夢里他看到基督帶著中午所顯現的那種飾物告訴他,要制作一套像那種飾物一樣的武器,來與敵人斗爭。他才明白上帝在告訴他如何獲得勝利。
于是,他制作了一種十字架軍旗,現在被羅馬人稱為“labarva”旗,一根長長的桿子上橫架著一個短棒,構成了十字架的形狀。
在頂端花冠中,有兩個字母,是希臘文的“基督”——XP。
君士坦丁在這種武器的幫助下,大獲全勝。他把勝利歸結為十字架的啟示。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君士坦丁敕令》,也稱為《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是合法宗教,結束了對基督教的迫害。
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因為他受到了神的感召。
黃美玲博士認為,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真實的政治原因是: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基督教傳播的速度如此之快,大部分士兵都已經信仰基督,君士坦丁需要士兵守護他的政權,幫助他統一整個帝國。
君士坦丁直到臨終時才被接受洗禮。
原文標題:《米蘭敕令》:是誰使基督教從被迫害宗教變成最大法定宗教的
原文來源:立法網微信公眾號
(立法網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