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月10日,即為從古至今一直風行于中國民間的“臘八節”。
“臘八節”要吃“臘八粥”,這更為眾多國學傳統觀念特強的資深齡厚國人所惦念!
說到“臘八節”和“臘八粥”,皆可謂難離一個“臘”字呵!
“臘”,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祭祀名稱。即夏朝稱其為“清祀”,商稱其為“嘉平”,而周朝時,才改稱其為“臘”。
據宋朝學者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載,“臘”在“季冬之月,正居小寒、大寒之時”。
公元前221年,泰始皇統一全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十二月定為一年中的最后一個月,故從那時起,即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
于是,人們在“臘月”里腌制豬肉羊肉等,則稱之為臘肉、臘味。而此時所腌制的臘肉、臘味,是能夠過夏而不腐的。
于是,農民在“臘月”的田間施過冬肥,則稱之為“臘肥”。
而“臘肥”是能夠用以增加農作物養分,并提高土溫的。
由于臘時在農作物已收藏完畢的年歲之終,故而此時即處于農閑之季。
此時,古代的人們往往會去野外獵取禽獸,用以祭先祖,敬百神,祈求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此,該行為即稱之為“臘祭”。
而“臘祭”這天,又稱其為“臘日”。
例如,在我國漢代,即以冬至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
東漢初年,佛教開始傳入我國,統治階級大加宣揚,至魏晉南北朝時,各地佛寺林立,僧尼如云。
相傳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
這天,各寺院僧尼聚會,誦經演法,以示紀念。
而唐朝時,即開始把臘月改在十二月初八。例如,我國唐朝大詩人杜甫的《臘日》詩中,即有“臘日常年暖尚遠,今年臘日凍全消”之名句。
臘八日除祭祖敬神外,也有用以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例如,當南宋滅亡之后,此時的愛國詩人、畫家鄭思肖,即開始隱居于蘇州承天寺中,并發誓,堅決不對元稱臣。
于是,此后每年逢十二月的初八臘日,鄭思肖皆必只身來到荒野,向南方故國行跪拜大禮,老淚縱橫,慟哭不止,以此表現其愛國主義精神。
于是,千百年來,我國凡漢族聚居的地區,十二月初八皆有吃“臘八粥”之俗事。
然而,傳說中的“臘八粥”之源,則據傳亦與釋迦牟尼有關。
釋迦牟尼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遭遇,二十九歲時,毅然舍棄了安逸的王族生活,去探尋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
相傳這天,釋迦牟尼來到一片茫茫無際的荒漠,又饑又渴,終于不支倒地。此時,恰巧有個善良的牧羊姑娘路過,忙將隨身所帶的雜飯與泉水調煮成粥,喂給釋迦牟尼吃。釋迦牟尼醒來后,謝過牧女,繼續前進,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苦行了六年,終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
從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獻粥,取香谷、果實造粥,供于佛像前,以祭紀念佛祖成道。
由于這天是臘月初八,故將其取香谷、果實之造粥,稱為“臘八粥”。
至此一直到宋代,我國吃食“臘八粥”即風行于民間。
古時的“臘八粥”有甜味、咸味兩種。即一般取八種原料——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米、紅豇豆、去皮棗泥等用水煮成。
然而,如今的“臘八粥”,則早已是根據各地的產物,或多于八種,或少于八種,且以咸味者居多了。
于是,臘月初八這天,人們既相互饋送“臘八粥”,又相互比較誰家的“臘八粥”更為精美可口。
于是,臘月初八這天,當各家各戶皆舉家圍坐或炕頭或桌前,一邊吃著清香可口、暖和渾身“臘八粥”時,一邊又在美滋滋地心中盤算著:哈哈哈,過了這臘八,春節可就已是屈指可數了呵!
原文標題:翟峰:歲末話“臘”
原文來源:立法網微信公眾號
(立法網 翟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