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 攀枝花市 自貢市 綿陽市 南充市 達州市 遂寧市 廣安市 巴中市 瀘州市 宜賓市 內江市 資陽市 樂山市 眉山市 廣元市 雅安市 德陽市 涼山州 甘孜州 阿壩州

羅書平:心中永駐報恩塔――寫在初中畢業五十周年電子紀念冊發布之際

發布時間:2022-07-04 作者: 羅書平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半個世紀前(1972年),當我初中畢業離開重慶市第九十一中學之后,隨著時光的流逝,母校在我的記憶中漸漸淡去,只剩下校門前那座巍然屹立的“報恩塔”了!



    經考證,母校的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川東軍區榮軍療養院(原國民黨內二警訓導營)。1955年榮軍院撤銷后,1957年建為“下浩中學”,1966年“文革”中前三年改為“紅巖六中”,七十年代初“復課鬧革命”后,改為重慶市第九十一中學。當時,為適應那個年代小學生即“紅小兵”、初中生即“紅衛兵”的形勢需要,學校的建制又命名為“紅衛兵團”,之下的年級、班級則分別為“連、排”。所以,我所在班級就為“五連一排”。

    學校所在地為重慶市南岸區下浩覺林寺街。“浩”為江河的特定地勢地形的稱代。一般在流動江河的拐彎處或具有特殊礁、灘讓流水相對平靜之處。從而多為船舟的停泊靠岸地。所以“下浩”就因長江水運而生動勃勃。

    該地因佛文化而聚人氣,特別是名僧方丈面臨報答母恩和絕塵入佛之兩難之時斥巨資修建巨塔,以讓眾多慕名而來的信徒們在此地接受佛法洗禮之際又能感受塵世間的孝忠學識。然塔未成而月江圓寂。其弟子善明繼師志續修,歷經16年建成。塔之圍垣門乃小牌坊,上書“報恩塔”,兩旁柱刻對聯曰“因傳心法分三教,為建浮屠報四恩”,后面刻有“佛光普照”四字。

    母校的一側有一座寺廟名曰覺林寺。據傳,覺林寺源遠流長,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創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毀于明末兵亂。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僧雪痕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僧月江增建山門、蓮池、亭子、橋梁、石塔等。

    該地的育人、洗腦功能因時代變遷,多具特色:塔的附近曾用于陪都舊政權特有的“內二警”訓練營;解放初期作為官僚資本被人民政府接管時先后成為收容國民黨散兵游勇、舊社會妓女、盲流人員的集中點;塔門后山坡被市公安局命名為黃山管訓大隊,負責羈押或由新政權機關移送、或由群眾扭送、或系自動投案而來的人員。塔下一隧洞穿過后是中共南岸區委黨校,它專為本區培養基層領導干部或積極分子。

    納入國民教育部門針對適齡學生的文化教育,使得這塊教育“福地”的嬉笑聲、讀書聲、課鈴聲四起,它又吸納了附近廠企、街民、商戶、農家子弟入學讀書。

    半個世紀以來,無論是在校念書,還是上山下鄉、參加工作,也無論是在農村、縣城、省城還是京城,對母校的記憶就是那堅如磐石、默默無語矗立在學校旁的報恩塔。每次由外地回重慶,當乘坐的汽車在內環高速經過當年的“下浩中學”時,都要透過車窗再次凝望著報恩塔的塔頂,就會在心底里默默地念叨:“這是我的母校……!”
 
    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之所以總是將報恩塔與我們的母校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是因為當年的“九十一”中早就合并到“三十九中”了,母校的舊址也由于市政建設需要被征用已不復存在――但我們的同學情還在、師生情還在――巍然屹立的報恩塔就是見證!
 
    由同為五連一排同窗的金社夫同學根據剛剛成功地在南山“山里人家”農家樂隆重舉行的“重慶市九十一中五連同學畢業五十周年慶典”影視資料精心編輯成冊的《五連畢業五十周年紀念冊》,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回首我們的母校、回憶我們的少年、感慨我們的人生,細細品味默默無語的報恩塔。

    (本文成稿后,承蒙當年一起在鄰水縣大石公社三大隊上山下鄉的劉岳剛先生不吝賜教并提供部分重要史料,特此致謝?。?br />  
 

    原文標題:羅書平:心中永駐報恩塔――寫在初中畢業五十周年電子紀念冊發布之際

    原文來源:立法網微信公眾號
        
    (立法網 羅書平/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立法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_50岁退休熟女露脸高潮_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A